机声隆隆,长江三星能源科技公司大港厂区内,专为中海油下属石化企业量身定制的电脱盐设备即将下线。作为海上平台采出原油脱水脱盐处理外输的关键核心设备,电脱水、电脱盐设备以往长期依赖进口,如今,国内炼油企业纷纷把目光投向长江能科。
迈向海洋强国的征程中,船舶海工产业不被“卡脖子”、不会“掉链子”,关键核心技术和设备必须自主可控。深谙此理的长江能科深耕细分市场36载,最终自主研发的脱盐脱水设备完全取代了进口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
(资料图片)
“啃下这块‘硬骨头’,对于保障产业链供应链乃至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长江能科副总经理王洪福介绍,如今这个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的设备产品,早已走出国门,远销亚洲和南美洲,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高压静电油水分离技术。
梳理镇江专精特新企业名录,船舶海工企业扮演着重要角色。头顶金字招牌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中,像长江能科这样的船舶海工企业就有7家。他们长期深耕细分领域,从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到加快填补行业空白,从积极参与关键核心技术装备研制,到强壮产业筋骨、点燃创新引擎,不断以镇江产品、镇江设备、镇江技术,补齐全国船舶海工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
“镇江的船舶海工产业规模还不是很大,但不少配套产品和关键设备属于全国‘第一’甚至‘唯一’,对于国内船舶海工产业供应链的稳定而言不可或缺。”市工信局局长李莉珺表示,在国际形势错综复杂、“脱钩”“断链”风险加大的当下,做强做大镇江的船舶海工产业,就是更好扛起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镇江担当”。
“第一”应有“第一”的责任担当。镇江船用中速柴油机、螺旋桨、环保电站、船舶电器、船用系泊链、救生艇柴油机等6个产品市场占有率长期保持全国第一。“行业第一理论上会活得更好,但在行业低谷时往往就不能算经济账,而是要考虑配套和供应。”中船动力镇江公司的中速柴油机产品是“单打冠军”,董事长潘海飞如是说。
也是因为这份担当,中船动力坐拥“第一”拼“唯一”,两年前成功开发出全球首台船用400毫米缸径双燃料机工程样机6CX40DF,让大型远洋船舶的“中国心”更加动力澎湃。
细分领域争第一,填补空白创唯一,强化创新引领,鼓励国产替代,近年来镇江船舶海工产业创新发展氛围浓厚,“镇江担当”为构建船舶海工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新鲜活力。
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是指实现重大技术突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装备新产品。在工信系统的政策引导下,江苏阳明船舶装备制造技术公司研发的船舶及海洋工程合拢管设计制造系统,获得省首台(套)重大装备认定,企业由此也打开新的发展空间。
“每艘船里有成千上万根管道,其中10%是现场制作的合拢管,如果这些管道无法合拢,船就下不了水。”公司办公室主任黄晓龙介绍,以前国内没有相关设备,合拢管道只能靠手工完成。阳明船舶经过持续技术创新,自主研发出合拢管全流程数字化测量及制造装备,有效破解船舶管道合拢技术瓶颈,研发成果也在国产豪华邮轮、LNG船、集装箱船、散货船等各类船舶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真正实现了船舶管系数字化设计建造关键技术及装备的跨越式发展和国产替代。
“获得首台(套)认定后,我们的合拢管系统就有了更广阔的产业前景,也能在国内船舶制造中发挥更大作用。”黄晓龙说。
积极引导企业参与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首台(套)政策效应日益彰显。目前,全市船舶海工行业累计已有镇江船厂、中船动力、新韩通船舶等企业的9个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享受国家首台(套)保险补偿;13个装备获省首台(套)重大装备认定。一批批首台(套)“开花结果”,展现了镇江在增强船舶海工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中的梦想和情怀。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的关键还是创新。”市科技局副局长方立东介绍,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目前镇江正深入实施“揭榜挂帅”制度,瞄准海工装备“卡脖子”技术、高端船用设备、船舶工业软件、关键材料等产业链短板或缺项,强化技术攻关,创新延链强链,努力扛起镇江船舶海工产业的硬核担当。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起点商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2 联系邮箱: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