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碳博会场馆 李颖超/摄
作为推进碳中和的关键环节之一,“绿色金融”这一概念已成为主流商业银行的发展共识。
近日,首届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简称“碳博会”)顺利闭幕,围绕绿色发展这一话题的前沿技术交流,包括国股大行、城农商行以及外资机构等在内的多种类型金融机构展露身影。
(相关资料图)
2020年,中国许下“双碳”目标。在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紧迫感下,中国经济全面开启低碳转型之路。作为经济发展重要的推动者和支持者,金融机构的绿色转型也自此按下加速键。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6月8日表示,我国已形成以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为主、多种绿色金融工具蓬勃发展的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本外币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余额均居全球前列。
目前,中国已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绿色信贷市场和全球第二大的绿色债券市场。
绿色金融已为主流发展共识
随着各项绿色金融政策、标准相继推出,以及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绿色发展理念也越发深入人心。
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日前在第十四届陆家嘴论坛上表示,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会发生深刻转变,绿色金融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有银行信贷部门人士告诉券商中国记者,由于绿色低碳发展常常离不开前期的高成本、高投入,而后期的绿色效益回报期又相对较长,绿色金融的大力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自愿景许下之时起,对商业银行提出的目标与要求也开始转变,绿色变成发展的主流底色。从整个金融行业来看,绿色金融从最早的自愿、自主经营模式,已然成为各家自上而下把握创新的风口所在。
券商中国记者观察发现,早自2020年开始,气候风险压力测试便频繁出现在各大中资银行的年报和清单当中。这正表明金融业面对挑战,深知时间紧迫,正在快马加鞭、采取行动。
“金融部门通过制定绿色金融标准,推动环境信息披露,适当提高信息透明度,同时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可以降低社会资金参与绿色转型的成本,促进绿色金融市场发展。”易纲表示,
监管方面,2021年5月,为提升金融支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能力,落实《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优化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并于当年7月正式施行。
与此同时,绿色金融业务标准制定、信息披露制度和相关产业、不同部门的规章政策密集出台,顶层设计得以不断完善。《绿色债券的支持项目目录》、《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环境权益融资工具》、《碳金融产品》等绿色金融标准皆已发布,另外还有多项标准处于立项或征求意见环节,涉及环境、社会和治理评价等多个领域。
行业标准统一仍为难点
如何选出节能减排效益好、投资回报收益高的优质绿色项目,如何防止资金投入“伪绿”、“漂绿”项目一直是绿色金融践行中极大的挑战。
中投协咨询委绿创办公室副主任郭海飞指出,在传统金融转向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的过程中,从公司管理、人才培养、业绩考核、市场开拓等全部业务链条也会存在一定的考验。
“虽然目前我国金融机构普遍对发展绿色金融颇为热心,但是实际有些产品只是‘贴标’,有名无实,缺少风险管理技术和产品创新方面的突破。”有业内人士向券商中国记者坦言。
易纲表示,要确保排碳数据真实准确,才能防范“洗绿”、资金套利、项目造假等风险,其他一系列碳减排政策才有基础。
交通银行行长刘珺在出席“碳博会”绿色金融平行论坛时指出,经过包装后的“漂绿”项目挤占了绿色转型本已捉襟见肘的资源;“漂绿”企业或项目获得融资后,继续从事高碳排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碳排放数据失真失实,导致资金资源错配与浪费,与“双碳”目标下绿色发展理念南辕北辙。
强化国际绿色金融合作至关重要。刘珺认为,应构建国际合作可落地的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具有国际公信力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为跨境投融资活动提供便利,助力破解碳关税壁垒等制约性因素。
多位中外资银行高管人士曾不约而同地向记者表示,构建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金融产品才能够尽可能实现标准化,才能够加强市场间的流通性。
绿色金融工具蓬勃发展
自2020年起,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等绿色理念相关因素纳入金融机构考量逐步走向主流,银行理财子公司ESG主题基金发行加速,银行业绿色信贷规模也突破新高。
从今年商业银行一季度的信贷投放来看,绿色金融正是增量较为明显的信贷投放领域。央行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银行业积极支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绿色信贷余额同比增长34%。
截至今年3月末,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绿色信贷业务余额双双突破3万亿元,分别较上年末增长22%、17.45%;浦发银行在长三角区域的绿色信贷余额占公司绿色信贷余额的40%;北京银行的绿色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了13.83%。
易纲表示,目前我国市场已经形成了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为主,多种绿色金融工具蓬勃发展的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超过25万亿人民币,绿色债券余额超过1.5万亿人民币,均居世界前列。
“无论是股权市场还是债券市场,投资人对绿色资产的需求越来越大,从而降低了相关融资成本,这带来的成本优势也吸引到越来越多客户选择绿色融资工具。”一位外资行高管曾向券商中国记者表示,得益于绿色融资成本的优惠,企业方面已经越来越看重ESG等维度的评价。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主动践行绿色发展使命,一些资金实力偏弱的中小企业也在寻求突破,围绕它们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正在丰富。
“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碳排放核算难,碳减排不知该从何入手等问题,即便是节能减排行业的企业,往往也缺少一些必要的金融支持。”上海银行行长朱健在此次碳博会期间接受采访时表示,绿色普惠担保贷款便是在此境遇下专门针对中小企业推出,今后该行将继续针对相关领域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推出创新产品。
校对:祝甜婷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起点商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2 联系邮箱: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