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 > 详情

寻迹江苏老地名|无锡胶山因胶鬲而得名?研究者提出新观点_时快讯

来源:新华报业网    时间:2023-05-13 15:02:30

无锡市锡山区安镇街道北部有座胶山,不仅崇山峻岭,且是历史文化荟萃之地,有胶山寺、李纲祠、洞虚观、王僧达墓等等。名字从何而来?目前大多数人认为是因为山的南麓有商代贤人胶鬲之墓。近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王永春等人提出新观点:胶山因胶鬲得名,可能是为后人附会。

胶山上洞虚观。

胶鬲是谁?初中课本中孟子的名篇《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开头几句为:“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意思是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


(资料图片)

王永春翻阅了《国语》《吕氏春秋》《孟子》《韩非子》等文献,考证胶鬲的身世大致为:本是东夷之士,被周文王举于鱼盐之中,后被推荐给商纣王。作为贤德之人,胶鬲希望商王朝政治清明,所以辅佐纣王,也有善政。他一度在商、周之间游移不决,最终转向了周,在周武王伐纣时反戈一击,在周胜商亡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周王朝建立后,实行分封制,胶鬲却从史书中消失了。

清康熙年间吴存礼编定的《梅里志》,讲到胶山时写道:“在皇山西北十余里,相传胶鬲曾流寓于此而名”。王永春认为可以提出一个大胆的猜想:周王朝建立后,胶鬲急流勇退,跋山涉水,归隐到荆蛮的吴地。

胶鬲为何要归隐山林呢?王永春表示,为了巩固统治地位,维护宗法制度,周王朝建立了一系列稳定的政治制度。其中,礼乐制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胶鬲可能是周文王安排在纣王身边的一个间谍,出于礼乐制的考虑,论功行赏中只能对胶鬲忽略不见。同时,胶鬲由于侍奉过二主,也不再愿意卷入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于是选择功成身退。

泰伯奔吴后,在江南兴修水利,营造城池,发展生产,是对权力避让的韬晦之略与政治智慧。因此,周王朝建立后,出于明哲保身的目的,胶鬲在接受周王犒赏后,远离王朝权力中心,来到了江南。

但是在2000多年的时间里,胶鬲和胶山并没有关系。

胶山

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政府的韩翠表示,遍览历代无锡县志及常州府志,在山水、古迹、祠墓等部分,讲到胶山时,都没有提到胶鬲。

宋时,胶山已开始进入文人视野。不过,苏绅《胶山寺》、杨偁《窦乳泉》、元掔《题胶山寺壁》等诗及翁挺《窦乳泉记》,都没有提及胶鬲。元代谢应芳《胶山雪晴》、明唐寅《胶山万玉亭》及安国《胶山八景》等诗,也没有提到胶鬲。

一直到明清时期,胶鬲才重新出现在吴地及其文献中。

明代中晚期的历史演义小说《封神演义》中出现了胶鬲,官居商朝上大夫,劝谏商纣无果,跳下摘星楼,粉身碎骨而死,由此建构了一个符合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忠臣良相形象。虽然和历史真实的胶鬲并不一样,但随着《封神演义》的广泛传播,胶鬲得到了文人与老百姓的接受与理解。

最早提及“胶鬲山”的文献,是明朝晚期顾杲的诗《过胶鬲山往还即事》。

顾杲是明末东林党领袖顾宪成的从孙,是接续东林党和复社的重要人物。清兵南下后,包括顾杲在内的部分复社成员坚持抗清斗争,失败后不屈而死。当晚明江山处于风雨飘摇之际,顾杲登临胶山,抚今追昔,可能与两千年前的先贤胶鬲产生了精神联系——或挽救江山社稷,成为忠臣良相的胶鬲;或砥砺名节,成为退隐山林的胶鬲。于是,胶山第一次在历史文献上成为“胶鬲山”。

顾杲之后,无锡当地文人逐渐在诗文中通过胶鬲与胶山的联系来探古寻幽、抚今追昔。

顾贞观《胶山在舍南相传为当日鱼盐处》云:“屈体伍商贩,阴习险与劳。方其混鱼盐,忽忽垂二毛。相殷实早达,归周应晚遭。南对胶鬲山,缅思古贤豪。”秦瀛《梁溪杂事》云:“旧传胶鬲鱼盐地,却为登临忆侍郎。”侯锡《游胶山酌窦乳泉》云:“荒烟莫问萧梁宅,蔓草闲寻胶鬲邱。”安经德《百字令?胶山》云:“骇见一抔蓬蔽著,道是商贤藏魄。避乱初来,隐渔盐市,卒老于泉石。”

扬州盐宗庙供奉的三座盐神(右一为胶禹)。

韩翠认为,胶鬲重现吴地,还与行业神的塑造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与胶鬲频繁出现在无锡清代文献中相似,胶鬲还出现在清代两淮地区的祠堂祭祀中。清同治元年(1862),时任两淮盐运使乔松年在江苏泰州立“盐宗庙”,祀夙沙氏、胶鬲、管仲。同治十二年,两淮商人在扬州南河下康山旁捐建盐宗庙。我国古代盐铁专营,盐神信仰体现了浓厚的官方色彩,夙沙氏、胶鬲、管仲即代表了盐工、盐商、盐官等多种类型。

此后,胶山与胶鬲也渐渐联系到了一起,实际在此之前,二者并没有联系。康熙年间《梅里志》胶山条目下,列述王僧达墓、萧侍郎宅、胶山教寺、李忠定公纲祠、窦乳泉、西林等胶山旧迹,但并没有胶鬲墓。

胶山在宋代文献即已出现,如果和胶鬲没有关系,那又因何得名呢?

王永春表示,目前从文献来看,胶山的得名无从查考。不过,从当地民间传说来看,可以与无锡另一座小山相参照。在胶山西北方二十余公里处的堰桥街道,有一座西高山。此山因汉代高士高彪、高岱聚族而居得名。土语中“高、胶”同音,当地也称为“西胶山”。对应着“西高山”,这座山故称为“东高山”,渐渐称为“东胶山”,简称为“胶山”。

你赞同这个说法吗?如果有不同的观点,可与13915984235(微信号)联系。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

图片由王永春提供。

“寻迹江苏老地名”专栏由新华日报和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联办,在《人文周刊·文脉》版、“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交汇点文化频道、“紫金文艺头条”微信公众号推出,邀您撰文探索江苏各地的地名文化,共同讲述地名背后的蕴藏的江苏故事(投稿信箱:454891013@qq.com)。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起点商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2   联系邮箱: 39 60 29 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