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 > 详情

环球快讯:5.6 万亿 VS5.2 万亿!这类私募基金规模反超公募,意味着什么?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时间:2023-03-20 09:09:38

每经记者 李沛沛 每经编辑 肖芮冬

随着近年来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快速发展并在去年底反超了主动权益类公募基金,或许行业和投资者又迎来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时刻。

根据 Wind 数据,截至 2022 年底,公募基金中,股票型 + 混合型基金的总规模为 7.48 万亿元,而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规模为 5.71 万亿元,二者的差距已经从前几年的超过两万亿元逐渐收窄。而如果去掉公募基金中的指数类基金,那么证券私募的规模甚至已经反超了 5.2 万亿的主动权益类公募。


(相关资料图)

事实上,在 2015 年之后一直到 2019 年底,证券类私募基金的总规模一直都领先于主动权益类公募。2019 年 A 股三大股指涨幅均超过 20%,这一波牛市直接推动了主动权益类公募基金规模的翻倍,并在 2021 年站上了 7 万亿元大关。但在 2022 年底,随着 A 股市场贯穿全年的震荡调整,这类产品再次被证券类私募超越,背后也反映出多重因素与影响。

主动权益类公募基金为何被证券私募反超了?传递出怎样的信号?未来趋势又将如何演绎?

主动权益公募规模近三年来首次被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反超

2022 年底,在经过连续几个月的下滑后,公募基金的总规模来到了 26.03 万亿元。同期,私募基金的整体规模为 20.03 万亿元,二者还是有着比较明显的差距。

但如果只看主动权益类公募和证券私募基金的规模,那么情况就会发生一些比较微妙的变化。

在总盘子 26 万亿元的公募基金中,有相当一部分其实都是债券基金、货币基金等固收类产品,此外还有一部分 QDII 基金和公募 FOF 等。如果抛开这些产品,单纯只看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规模,那么截至 2022 年底这两类产品的总规模为 7.48 万亿元,而和它们对标的证券类私募基金的总规模为 5.61 万亿元。

差距在缩小了,并且近几年来的差距水平其实是越来越小。

如果再精准一些,把股票型基金中的指数型产品也去掉,为了与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对标再加上公募量化基金,反转开始出现。

在 2019 年(含)之前,证券类私募的总规模已经连续多年领先主动权益类公募基金,但差距一般也不超过 5000 亿元。但在 2020 年,主动权益类公募规模大爆发,快速激增了 143.66%、超过了 5 万亿元,一举超越了 4.3 万亿元的证券类私募,2021 年也延续了这一态势。

但是到了 2022 年末,由于主动权益类公募基金规模明显缩水、相比 2021 年下滑了 23%,因此虽然证券类私募规模也同比出现下滑,但仍然以 5.61 万亿元重新反超 5.2 万亿的主动权益类公募,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提到的这一里程碑时刻。

事实上,2022 年公募权益类产品的缩水相当明显。我们可以从近几年主动权益类基金的规模变化中看到一个比较清晰的轨迹。

根据 Wind 数据,从 2015 年开始,普通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规模整体都在波动中有所下滑,2018 年达到了近年来的谷底。但是进入 2019 年,主动权益类公募基金的规模在牛市中实现了爆发式的增长,到了 2021 年二者总规模已经超过了 7 万亿元。

不过 2022 年,普通股票基金和混合型基金不论业绩还是规模都遭遇滑铁卢。普通股票型基金规模相比去年同期减少了 1814.78 亿元、下滑了 21.33%,混合型基金更是直接下滑了 1.41 万亿元、同比下降 22.71%。

相比之下,虽然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在 2022 年度的规模同比也有所下滑,但幅度并没有公募的主动权益类基金那么大,因此反超也在意料之中。

而这个重要历史时刻背后的原因,或许更值得深思与关注。

赚钱效应减弱导致权益类公募被反超?没那么简单

2022 年,A 股市场经历了震荡明显的一年。截至当年最后一个交易日,上证指数报 3089.26 点,全年下跌 15.13%;深证成指下跌 25.85%,创业板指更是下跌了 29.37%。

A 股三大指数年 K 线集体止步 3 连阳,申万 28 个一级行业中有 24 个都在下跌,跌幅超过 10% 的行业有 15 个,超过 20% 的也有 4 个。

伴随着权益市场的大幅下挫和两市交投的低迷,主动权益类产品整体回撤明显,公募基金的赚钱效应也大幅减弱。2022 年,混合型基金的平均回报率为 -15.86%;普通股票型基金更惨,平均回报 -20.45%,全年获得正收益的基金占比仅有约 2%。与此同时,这类产品的存量规模也自 2018 年以来首次出现大幅下降。

头部公募基金公司的业绩表现与规模变化就是一个缩影(数据来自 Wind)。以股票型基金 + 混合型基金的主动权益类基金为例,2022 年这类基金总规模排名前十的公募基金公司中,主动权益平均业绩跑赢上证综指的只有一半。相比 2021 年底,这 10 家公司的主动权益类产品规模均有明显下滑,其中缩水幅度最大的超过 25%。

相比之下,由于仓位灵活,并且追求绝对收益,私募基金反倒在震荡市中体现出了一定优势。

根据 Wind 数据,全市场公布了净值的 26134 只股票多头策略私募基金 2022 年平均收益为 -9.80%,不仅跑赢了三大指数,并且大幅领先主动权益类公募基金。

再来看看证券类私募头部公司的情况。对于私募基金而言,产品是规模的代理变量,因此我们统计了私募基金管理人 2022 年底股票多头策略的产品数目,并匹配其 2022 年平均收益率,规模排在前十位的如下(数据来自 Wind、中信建投):

此外,根据私募排排网的数据,截至 2022 年底,112 家百亿私募中有业绩展示的私募管理人为 92 家,2022 年平均收益为 -7.16%,取得正收益的百亿私募占比 26%;有 769 只基金斩获正收益,69 只基金涨幅超过 10%。

正如华林证券资管部董事总经理贾志对每经记者所分析的,公募主动权益的规模减少主要还是受制于市场环境,赚钱效应减弱;同时,主动权益产品的波动加大,明星基金经理的业绩不可持续等,都造成了此类产品规模的缩小。

" 目前的市场环境下,私募主动多头策略同样没有更好的业绩表现,不过,证券类私募是以绝对收益为目标,会主动的控制回撤,尽力降低波动,在持有体验上部分产品有优势。另外,证券类私募的投资策略比较丰富,应用的投资工具也较多,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相对较强,是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人才的流动也是一项不可忽略的因素。Wind 数据显示,2022 年公募基金离任的基金经理共有 325 人,创下历史新高。这其中当然不乏有人跳槽到其他公募基金或券商,但明星基金经理的 " 奔私 " 潮却是愈演愈烈,董承非、周应波、崔莹、林森等曾经的头部基金经理离开后都加盟了私募,俨然已经成为一股风潮。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坦言,近年来确实存在明星基金经理 " 奔私 " 的现象,这主要还是基金经理的个人选择," 因为公募监管相对较严,在薪酬管理办法公布之后,公募基金经理收入递延等方面的限制增加,另外做私募也相对自由,就出现了不同的选择,也有一些明星基金经理还是坚守在公募基金岗位上 "。

他同时指出,随着私募基金与公募持有股票金额的接近,这两类基金在对影响市场方面发挥的作用在逐步靠近," 这也是一个趋势 "。

究竟谁在影响市场?头部百亿私募逐步逼近公募基金

作为资管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都对市场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力。但细分之下,这两种影响力产生的路径和带来的结果有着很大差异。

首先,在投资手法上,由于资本市场不对称、业绩相对排名的考核压力以及 A 股优质标的比较集中等原因,很多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在选股时也比较喜欢借鉴同行,尤其是行业内优秀基金经理的持仓,从而逐渐形成了机构抱团的现象。而且在 " 抱团取暖 " 的同时,还需要不断抬高股价,因为只有让这些股票股价上涨才能带来浮动盈余。

相比之下,私募基金 " 抱团 " 炒赛道的操作并不多见。私募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汪普秀就向每经记者分析,在投资手法上,私募基金的限制更少,在仓位、策略、投资工具方面都会更加灵活。

曾在公募行业有过多年从业经历、后又转战私募的建泓时代投资总监赵媛媛也指出,相较于公募而言,私募由于在总仓位 / 个股仓位、换手率、对冲工具等多方面的灵活性,在风险事件频发、行业轮动越来越快的市场环境中能更快更准地响应,从而在近几年的震荡市中取得更稳健的绝对收益。

其次,在监管风控方面,公募基金也有着更高的要求。杨德龙表示,公募基金在投资个股上有很多比例限制,比如说 " 双十原则 ",即一只基金持有同一股票不得超过基金资产的 10%;一个基金公司同一基金管理人管理的所有基金,持同一股票不得超过该股票市值的 10% 等。" 集中度不能过高,对个股投资比例限制是比较严的。"

汪普秀也指出,公募基金在股票投资上受限较多,如持股最低仓位为六成、不能参与股指期货对冲等。而私募基金操作灵活,限制更少,投资策略众多,二者在持仓信息披露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

第三,也正是由于公募基金严格的监管风控要求,因此明星基金经理的公开发声相对都比较稀少,一般都是配合行业或公司整体宣传时才会出现,更是鲜少对市场走势发表观点。

在这一点上,私募大佬就显得 " 高调 " 多了,发声频率和观点犀利程度都远远领先。不论是但斌、林园等百亿私募大佬,还是林鹏、董承非等 " 奔私 " 的前明星基金经理,都常因为分享自己的市场看法等原因高频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他们的观点也会对市场起到一定引导作用,而这所带来的影响力是公募基金所无法比拟的。

最后,由于主动权益类公募基金与证券类私募的投资门槛不同、证券私募基金一般来说投资起点是 100 万起,因此二者影响的客户群体也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说过去公募基金在二级市场有着更为领先的影响力与话语权,那么现在随着证券类私募规模占比的增加,私募基金的影响力也在持续上升中。

杨德龙就指出,无论是公募和私募基金,持有的资金量比较大都可能会相关对个股的走势形成一定的影响。

赵媛媛也表示,从机构博弈的角度,外资对市场和行业轮动的影响更大,公募保险等机构仅在年末两月影响明显。未来如果公募的市场参与比例减小,年末调仓换股高低切换的现象会弱化。

" 公募对市场的影响力依然很大,主要是依托投研平台的强大优势和明星基金经理的效应,加上门槛低市场覆盖群体的广泛。尽管证券类私募整体是处在一个持续上升的态势,但表现为两级分化严重,包括业绩和规模。后期随着监管的加剧,很多业绩差规模小的会淘汰。私募行业存续规模的扩容说明投资者的专业性和成熟性的提升,以及行业的发展正日渐规范。未来应该是行业头部人才在私募、公募市场之间不断动态融合平衡的态势。" 汪普秀对每经记者表示。

基民如何自洽?专家建议:根据资金量和风险偏好谨慎选择

事实上,参与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投资的基民,应该是两种不同的客户群体。但随着证券类私募对市场影响力的逐渐增强,如何更好地利用公私募动向做好自己的投资也成为一个重要命题。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不论是主动权益类公募基金,还是证券类私募,只要是股票类型基金,都会受到股票市场的影响,这一点是讨论的基础。正如汪普秀所说,如果市场处于 " 熊市 " 行情中,因为市场赚钱效益较低,私募或者公募股票类型基金都会受挫亏损,在 " 牛市 " 中反之亦然。

因此他建议,一般来说资金量小的投资者肯定是参与公募基金,其中风险偏好高的可以投股票型基金,偏好低的可以投债券型或混合型基金;相比资金量大的客户可以参与私募基金的投资,如果想获取高收益并能承受高波动的话可以投资股票主观类和量化指增类产品,保守类可以参与套利策略、市场中性和债券类策略的产品。

对此,杨德龙表示了赞同。在他看来,投资公募和私募基金都存在一定风险,都可能因为市场波动等各方面原因出现亏损," 因此投资者要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结合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过往业绩和净值波动大小等等来综合考虑,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进行投资 "。

贾志也提醒,投资者首先要明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做好适合自己的资产配置规划,适度分散投资。对于权益产品的波动,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使用闲置资金,借用定投等方式中长期投资,权益产品拉长投资周期,胜率就会大大增加。

赵媛媛则表示,相比之下,公募更产品强调相对收益,投资者如果不想承受 beta 风险带来的波动需自己判断大势走向。而私募产品强调绝对收益,可以在各种大类资产间灵活配置,也有对冲工具灵活使用,在市场波动大或股指走势不佳时取得绝对收益的概率更大。

" 总体而言,私募和公募基金是市场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市场环境的不同对基金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加上私募和公募基金两者特性、收益、规模、风险、盈利模式都有所不同,投资者可以通过自身的条件去选择不同的基金投资。" 汪普秀总结道。

每日经济新闻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起点商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2   联系邮箱: 39 60 29 14 2@qq.com